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9日讯 (记者 李万祥)最高人民法院1月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6年以来人民法院服务和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情况。最高法要求,强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四年来共审理涉长江经济带环保刑事案件42230件 据介绍,2016年1月以来,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长江经济带各级人民法院牢固树立现代环境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人民法院共依法审理各类涉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案件42230件,民事案件112265件,行政案件75591件,公益诉讼案件2945件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8件,为长江经济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最高法先后于2016年2月、2017年12月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的意见》两份司法文件,对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为不断提升环境司法效能,长江经济带沿线法院因地制宜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或合议庭等专门审判机构488个,探索将涉及环境资源的民商事案件与行政乃至刑事案件统一归口由专门审判机构进行审理,实现了对重点区域、流域的全覆盖。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指出,既要严格落实最严法治观,树立保护优先理念,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惩治力度,又要发挥司法智慧,结合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红线制度分类施策,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统筹把握好完善审判机制和促进系统治理的关系。 严厉打击向长江直排、偷排污染物犯罪行为 近年来,各地法院围绕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这条主线,对企业向长江干支流偷排、直排污染物,跨省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以及非法采砂等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污染环境犯罪行为,依法加大打击力度。 最高法同日还发布了10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有7件系违法向长江干支流偷排、直排污染物的刑事案件。 被告单位安徽亚兰德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被告人吕守国等7人污染环境案,是通过暗管直接向长江违法排放有毒物质污染环境的刑事案件。本案中,人民法院在依法认定亚兰德公司构成单位犯罪并处罚金的同时,对单位犯罪起决定、策划、指挥作用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副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对安排工人偷排污水、应付检查的车间主任等分管负责人员,对制造虚假监测数据的环保专员等责任人员,依法分别追究刑事责任。
|